资源平台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正文

部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新动向

作者:侯静     发布日期:2017-09-26     浏览数:

教师教育是师范院校的看家本领、办学特色。本世纪以来,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先后深化改革,推进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近期,六所学校公布了“十三五”规划,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学校教师教育的改革新动向,乃至整个中国教师教育的某些发展新趋势。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发现六所学校中有五校在“十三五”规划的任务举措中制定了专门的教师教育条款或计划,还有部分教师教育内容分布在各个条块中。根据这些表述,现从平台建设、队伍建设、育人规模、实践基地、课程建设、培养模式、教师培训、国际化、信息化等方面,将六高校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有关举措列表如下。



从表格信息中,大体可以看出各校对于教师教育的关注点、着力点。  

第一,进一步聚合教师教育资源。本世纪初开始,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一个明显的标志便是一些以“教师教育学院”为名的新机构的出现,这些机构有的是旧有机构换了个名称,有的是整合有关部门组建的,还有的完全是新建的。这些机构的功能不尽相同,有的只有培训功能、教学功能、科研功能、管理功能其中的一个,有的具有复合功能,但具有多个功能的并不多,因此教师教育资源分散的问题,仍旧十分明显和突出。从“十三五”规划来看,进一步整合教师教育相关资源,建立综合性平台,成为一种趋势和需求。比如华东师大成立的实体教师教育学院,就整合了各种资源,具有教学、科研和管理等综合功能。西南大学和陕西师大,也有建立综合平台的考虑。这是避免资源浪费、节省管理成本、集中力量办大事儿、强化教师教育特色的必然选择。

第二,大力加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很多学校都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教师教育发展的关键。主要做法主要有三。一是整合教师教育队伍。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就把散布在各学科的教学论研究队伍调整到了教师教育学院。二是建立符合教师教育特点的职称晋升和考评制度。教师教育有其特殊性,很难用其他领域的标准去评价它的成效,这就必须分类管理,建立符合它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激发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聘用实践领域兼职教师。这一点和实践课程、实践基地建设共同构成了教师教育改革的另一趋势。

第三,紧密对接基础教育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师范大学十分封闭,按照自以为是的方式培养学生,结果培养出来的教师不会教学、不懂学生、不了解基础教育现实,受到基础教育的强烈诟病。教师教育的使命和生命力就在于不断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近些年,特别是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实施以来,部属师范大学都放低了身段,不断加大基础教育的合作力度,不但把一线优秀教师、著名校长等“请进来”做兼职教授、开坛授课,还“走出去”在知名中小学设立实践基地,将课堂从象牙塔搬到校外。这些动向在“十三五”规划中都有体现,有时被概括为“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第四,不断探索培养新模式。在培养模式方面,各高校也在规划中做了许多新的规定。其中有对国家政策的落实,也有自身创造性的探索。这些新模式总体看来,有两个思路。一是“一体化”,比如上表提到的“本硕一体化”和“职前职后一体化”。北师大在规划中提出实施 “本硕一体化”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在“本硕一体化”的思路和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师范生培养层级,逐步从本科师范生培养过渡到教育研究生培养的模式。这种趋势在华中师大也有体现。东北师大在职前一体化和职后一体化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思路。二是“拔尖”,也就是通过选拔更优秀的免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进行更为精细特殊化的培养、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来培养卓越教师、教育家的方式。比如,陕西师范大学的“卓越教师实验班”建设,就是在这方面做出的新探索。

第五,切实强化新形势回应能力。教师教育要想进入世界一流、站在潮头,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教育家,就必须积极回应新形势的挑战。在这些新形势里,信息化、国际化是一些学校着力强调的。面对信息化对教育理念和模式带来的颠覆,华中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提出了针对性计划和详细举措,主要包括网络课程、师生信息素养等方面内容。全球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国际化的视野,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都提出了系列举措,主要包括学生的海外研修、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教师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等方面。

除了以上几个趋势外,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关于教师教育研究。关于加强教师教育方面的学术研究,只有东北师范大学有所表述。之所以教师教育阵地不断向大学转移,就是因为其强大的科学研究能力。强化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政策研究,应当成为部属师范大学的追求和使命。二是关于教师校长的职后培训。不少学校都提到了要做好“国培计划”等任务,但同时还增强了引领教师培训的自觉性,提出要把提高质量和层次作为培训改革发展的方向。

(戴勇,华东师范大学)